您的位置:
首页 >> 医院动态 >>  医院新闻

【妇女节】北京社区报专访衡水市第七人民医院异地托养工作负责人张士巧《为流浪者寻家 链接她力量》

更新时间:2024-03-08 来源:本站 浏览量: 作者:衡水市第七人民医院(衡水市精神病医院、衡水市精神卫生中心)

“救助,让弱有所扶更温馨”,是许多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者前行的初心。为了让在京长期滞留流浪乞讨人员得到更好的照料,增加“回家”的可能性,在京津冀民政事业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本市自2015年起与河北省衡水市救助站定点治疗单位——衡水市第七人民医院签订了京津冀民政事业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将在京长期滞留流浪乞讨受助人员托养至该院,接受更为完善的照护,同时通过更深入的接触探寻助其回家的更多可能。

据了解,目前,北京市长期滞留人员共1005人,有797人在衡水托养,其中精神障碍人员256人,智力障碍人员541人。“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之际,记者采访了守护“流浪者”的她——北京市门头沟区接济救助事务中心的高爱平,和来自衡水市第七人民医院的北京市长期滞留流浪乞讨人员异地托养工作负责人张士巧,探寻三地协同发展中,为民政救助工作提供助力的“她力量”。
近十年坚守    助798个家庭团聚
2015年秋,时任衡水市第七人民医院院长的方建华把张士巧叫到办公室,说:“咱们医院年底可能要接收一批北京长期滞留流浪乞讨受助人员,人数得上百,这是京津冀民政事业协同发展中河北省承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重要内容,咱们一定得做好!”张士巧郑重地点了点头,她知道,医院有多年精神科治疗工作经验,本身就是衡水市救助站定点治疗单位,日常工作中有救治零散急性期流浪乞讨精神障碍人员的经验可以参考。
2016年初,衡水市第七人民医院接收了首批150名北京长期滞留受助人员入住。张士巧作为该项工作负责人,在全院挑选医护人员为受助人员服务,并细分了精神科治疗组、内外科治疗组、后勤保障组等组别,以便做好受助人员的疾病救治、生活照料工作,同时针对所有人员的疾病展开系统治疗,开展吃饭、喝水、走路、整理床单等生活技能训练。

“那段时间,我们工作人员的话题就是:某某开始说话了、某某会笑了、某某会自己叠被子了……这是我们工作中最有成就感的事。”张士巧说,在受助人员精神疾病和身体状况稳定的前提下,大家逐步探索开展为受助人员寻亲的工作。至今,这项工作已经进行了近十年,接收服务了2727位受助人员,成功为798位受助人员寻亲。
勇于担当 为受助人员撑起“保护伞”
在北京,也有这样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兵”,她就是门头沟区接济救助事务中心的工作人员高爱平。从业以来,她始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用真诚和关爱,温暖每一位受助人员,让他们感受到家人般的温暖,得到悉心地照料。
除了站里的临时受助人员,托养在衡水市第七人民医院的长期滞留人员时刻牵动着高爱平的心。她每月都会到托养机构进行检查,查看医院的服务设施、消防设施、安全管理等情况,确保长期滞留人员能有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得到更加细致专业的照料服务。
滞留人员的寻亲工作一直是高爱平的“心事”,每次到衡水市第七人民医院巡查,她都要和精神状况较好的滞留人员进行交流,凭借自己的寻亲经验,通过口音分析、生活特征、查看地图等方式,结合医护人员反馈的情况,认真记录收集到的信息,对所有寻亲线索进行逐一核实、逐一甄别,不放过任何细节。
在服务传染病人、看护精神障碍人员、护送重症病人等难度大、危险系数高的工作面前,高爱平从未退缩,始终坚持初心不改,勇于担当,用自己的爱心与责任,与和张士巧一样的“战友”们一同,为受助人员撑起一把“保护伞”。
治疗是寻亲关键 “细节”铺就回家路
高爱平看重的寻亲工作,对张士巧来说同样重要。她说:“为受助人员找到回家的路,不仅是一项任务,更是一种使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形成了科学的责任管理机制,每位医护人员都主要负责几位受助人员的寻亲工作。”
2022年,衡水市第七人民医院被确定为北京市流浪乞讨人员定点救治医院,开始接收急性期精神障碍受助人员。去年12月26日,西城区在街面救助了有精神疾病的许利(化名),发现时他身上有大面积的冻疮,双足及脚趾有发霉发绿现象,存在截肢的风险。因受助人员情况复杂,既有精神疾病又有严重躯体疾病,西城区救助管理站站长吴绍章提出:“要尽量保留患者肢体不被截肢,同时症状稳定后希望医院协助做寻亲问询。”衡水市第七人民医院立即派人驱车接患者入住,并安排工作人员翟向男担任许利的责任制管理人员。经过综合治疗,许利的精神症状很快趋于稳定,不再大喊大叫,但冻伤需要慢慢修复。为避免截肢,张士巧组织医护人员会诊,外科、中医科、康复科运用输注抗生素抗感染、中药外敷、物理治疗、康复按摩等手段,许利的肢体血液循环逐渐恢复。
今年1月15日,清醒后的许利告诉翟向男:自己是内蒙古宝山镇人。得知这一消息,翟向男立即联系吴绍章,由吴绍章跟当地救助站对接,很快联系上了许利的妹妹和母亲。当月26日,许利顺利回到了家人身边。“精神疾病的治疗在寻亲中非常关键,只有通过系统治疗,患者的记忆才可以恢复。”张士巧说。
对张士巧来说,帮长期滞留受助人员寻亲是门技术活,需要耐心,更需要关注细节。王民(化名)是一位长期滞留的受助人员,她的寻亲工作由医院工作人员李晶负责,入住衡水市第七人民医院三年来,李晶不断询问关于其家庭的蛛丝马迹,但收效甚微。今年2月23日晚,李晶和王民一边画画一边聊天,并夸赞王民画得很好、眼睛很漂亮,这时,王民说:“我表姐更漂亮。”李晶顺势问她表姐叫什么?“罗琴(化名),年轻时嫁到南方猪汤(音)村了……”得到这一信息,李晶马上上报。张士巧立即与经常联络的警官王曙联系,经过警方摸排,江苏省江阴市有个祝塘镇,确有罗琴这个人。紧接着,丰台区救助管理站站长康玮与罗琴取得联系,确认了她与王民的确是亲戚,得知王民的家在甘肃。3月6日,王民踏上了回家的路,张士巧将她送到衡水北站,交由甘肃当地救助站工作人员。在大家的努力下,王民结束了3年多的流浪生活。
寻亲不是一个人的工作,不是一个单位的工作,是多方携手才能完成得更好的使命接力。随着工作不断开展,受助人员的身份之谜一个个解开,工作人员和他们感受着相同的喜悦。对高爱平、张士巧这些“她力量”来说,没有不能逾越的高山,没有无法跨越的河流,她们,为流浪者撑起了“半边天”。